跨越炙阳,拥抱艺术!万居隆&丝路国际雕塑文化艺术园

干热不算热,湿热真的热。

夕阳下,当张金平又一次站在自己的艺术园里,眺望园区内那座二层小楼,想起当年与家人一起建馆的心情,内心还是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里是丝路国际雕塑文化艺术园,坐落在在西安鄠邑区的余下镇西屯村,由著名雕塑艺术家张金平老师及其家人历经十数载,斥巨资精心改造昔日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屠宰场与余下食品收购站之民房而成。整个艺术园区包括丝路国际雕塑艺术馆、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0806蒸汽火车艺术广场、火车头望山艺术餐厅以及科普实践空间等核心区域。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这里无缝转换,给终南山下的田园诗意再添上魔幻又现代的一部分。因为张金平老师看来,存身于乡野之间的艺术文化,生命力更为旺盛。它们与土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能够随时随地供人观赏,从而消除了艺术欣赏本不应存在的界限,实现了从“认知”到“领悟”这一完整的艺术体验循环。


但这份安逸却被今年的西安气候打破了,高温与降水交替,让原本的干热变成了湿热。与其他的建筑不同,对于展馆而言,常年陈设的珍贵作品对环境的温湿度要求十分严苛。因此,张金平老师凡事亲历亲为,十分看重对冷暖系统的供应商和方案的选择。


在一楼丝路国际雕塑艺术馆里有雕塑家潘鹤老师的《鲁迅》、钱绍武老师的《阿炳》、王克庆老师的《闻一多》、陈启南老师的《玄奘》及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春晓》等等。既藏有国内雕塑艺术家的架上雕塑原稿,也有雕塑家的雕塑创作写意作品,还有国外雕塑家的抽象及现代雕塑作品,大大小小藏品约200余件。


而二楼是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以收藏、展示、研究为主,展示内容主要包括额、匾、楹联、制匾工具等,共展出明清至近代藏品300余件。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和灵魂。梁思成曾说:“匾额是中国建筑的眼睛。”,因此张金平老师重视和保护每一块匾额


如果展馆环境太过潮湿,温度过高,无论是对雕塑作品还是木制的匾额都是威胁。过去几年,西安被戏称北方火炉,而今年则是蒸煮锅,这为作品保护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为展馆设计冷暖解决方案的万居隆技术人员回忆:“张金平老师名声在外,这个展馆项目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影响都将十分深远。我们不敢懈怠玩忽,日夜商讨对策,完善解决方案,正是这份专业与执着,最终才赢得了张金平老师的认可与信赖。我们为展馆量身定制了两台25匹变频热泵机组,具备业内领先的直流变频技术,零下30℃超低温工况下也能平稳运行,不但救急夏天湿热问题,还解决西安严冬采暖需求。”